资讯 商人 设计 园艺 景观 供应库 求购库 产品库 黄页 园林论坛 植物库 图书 搜索 传媒 建站
工程 古建 资材 会展 植保 招投标 网交会 产品报价 人才 园林通典 服务指南 论文 法规 调查 RSS
病虫害资料
名称:甘蓝夜蛾
学名:Mamestra brassicae (L.)
类属:鳞翅目 夜蛾科
相关图片
分布与危害
别名地蚕、夜盗虫、菜夜蛾等。此虫广泛分布于亚、非、欧、美各洲。在亚洲的分布,从西伯利亚到印度都有,国内分布于全国各地。甘蓝夜蛾是多食性害虫,除为害各种十字花科蔬菜及油菜外,还可为害甜菜、马铃薯等块根类饲料作物。野生寄主中以藜科植物如灰菜最喜取食。以幼虫为害叶片,刚孵化时集中在所产卵块的叶背取食,残留表皮,呈现出密集的“小天窗”状,稍大渐分散,将叶吃成小孔,4龄后,夜间取食,吃成大孔,仅留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5—25毫米,翅展30—50毫米。体、翅灰褐色,复眼黑紫色,前足胫节末端有巨爪。前翅中央位于前缘附近内侧有一环状纹,灰黑色,肾状纹灰白色。外横线、内横线和亚基线黑色,沿外缘有黑点7个,下方有白点2个,前缘近端部有等距离的白点3个。亚外缘线色白而细,外方稍带淡黑。缘毛黄色。后翅灰白色,外缘一半黑褐色。卵半球形,底径0.6—0.7毫米,上有放射状的三序纵棱,棱间有一对下陷的横道,隔成一行方格。初产时黄白色,后来中央和四周上部出现褐斑纹,孵化前变紫黑色。幼虫体色随龄期不同而异,初孵化时,体色稍黑,全体有粗毛,体长约2毫米。2龄体长约8—9毫米,全体绿色。1—2龄幼虫仅有二对腹足(不包括臀足)。3龄体长约12—13毫米,全体呈绿黑色,具明显的黑色气门线。3龄后具腹足四对。4龄体长20毫米左右,体色灰黑色,各体节线纹明显。老熟幼虫体长约40毫米,头部黄褐色,胸、腹部背面黑褐色,散布灰黄色细点,腹面淡灰褐色,前胸背板黄褐色,近似梯形,背线和亚背线为白色点状细线,各节背面中央两侧沿亚背线内侧有黑色条纹,似倒“八”字形。气门线黑色,气门下线为一条白色宽带。臀板黄褐色椭圆形,腹足趾钩单行单序中带。蛹长20毫米左右,赤褐色,蛹背面由腹部第一节起到体末止,中央具有深褐色纵行暗纹1条。腹部第五至第七节近前缘处刻点较密而粗,每刻点的前半部凹陷较深,后半部较浅。臀刺较长,深褐色,末端着生2根长刺,刺从基部到中部逐渐变细,到末端膨大呈球状,似大头钉。
发生规律
甘蓝夜蛾在哈尔滨一年2代,在辽宁的兴城3代(部分2代),新疆石河子地区一年2—3代,一般年份发生2代。陕西泾惠4代,四川重庆2—3代。甘蓝夜蛾各地均以蛹在土中越冬,有明显的滞育现象。蛹多数分布于寄主作物本田中,或田边杂草、土埂下越冬。越冬虫口密度,随冬季作物种类、植株密度及收获期早迟等而不同。凡冬季收获早,植株密度较小的,因营养条件不良,幼虫化蛹前的迁移量大,因而本田内虫口密度往往较田边土埂为小,反之,则虫口密度较大。入土深度以7—10厘米处最多。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为3—6月,一般在气温15—16℃时,越冬蛹羽化出土。各地幼虫发生的严重时间也不一致,在山东以6—7月发生严重,黑龙江及新疆在8—9月;湖南、四川以4—5月和8—10月发生严重。据西南农学院在室内饲养观察,成虫出现的时期是,越冬代3月下旬—4月上旬;第一代5月下旬—6月中旬;第二代9月上旬—10月中旬。第一代幼虫在5月上,中旬先后化蛹,仅一部分早期化蛹的在6月羽化为成虫,这一部分可发生3代;化蛹迟的一部分,则以蛹态在土中越夏,到9月才羽化,这一部分只能发生2代。在东北也有同样情况,当室温在22℃以上时,总有一小部分蛹不羽化,直到温度降到18℃时才羽化,滞育期可达2—4个月。成虫羽化后隔1—2日,即可交配,交配后2—3日产卵,卵多产在叶背,成块,但不重叠。每雌平均产卵4—5块,每块卵数不定,少的有十多粒,多的可达500余粒。总产卵量在500—1000粒之间,最多可达3000粒。产卵的多少,与产卵前的补充营养和温度有关,雌虫饲以清水,寿命4—5天,产卵在312粒以下,饲以糖液,寿命为6—10天,产卵量为672—1028粒。故蜜源植物多,补充营养充足时,一般产卵量高,反之则低。同时产卵的适宜温度在21.8—25.2℃之间,遇较低温度,产卵量急剧下降,遇高温时,其产卵量也逐渐下降。成虫昼伏夜出,以每晚9—11时活动最盛,成虫对黑光灯及糖液的趋性强。成虫产卵对田间作物生长情况有一定的选择性,凡植株生长高而密的就成为集中产卵的场所。据陕西调查,早播豌豆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时(4月中旬),早播的高约32厘米,平均每株着卵数18.2粒,晚播的高约18厘米,平均每株着卵数为4.4粒。在适温下卵期为4—5天。卵发育的最高温度为30℃,最低温度为11.5℃,最适温度为23.5—26.5℃。卵孵化后,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3龄以后则迁移分散,但多在产卵植物周围的植株上,因此在田间表现出核心分布型。4龄以后,白天多隐伏在心叶、叶背或寄主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此时食量最大,龄期最长,为害最烈,常致成灾,食物缺乏时,可成群迁移。幼虫发育最适温度为20—24℃,其上限为30.6℃,下限为16℃,在-10℃下,经48小时,全部死亡。幼虫共6龄,老熟后入土吐丝,筑成带土的粗茧,在茧内化蛹,入土深度一般在6—7厘米左右。蛹多在较潮湿处,畦埂两侧很多,杂草(灰菜)丛生处入土较浅,甚至直接化蛹于草堆下。蛹发育最适温度为20—24℃,其上限和下限为31℃和14.8℃。蛹期一般为10天左右,越夏蛹期一般为2个月,越冬蛹期可达半年以上。
防治方法
1.秋耕灭蛹 翻耕可使一部分越冬蛹翻出暴露地面,由鸟啄食或因严寒而冻死,也能直接杀死一部分蛹,减少来年虫口基数。

2.诱杀成虫 利用成虫趋性采用灯光及糖醋酒液诱杀。

3.掌握卵期及初孵幼虫期集中取食的习性,结合田间管理工作,摘除卵块及初孵幼虫食害的叶片,可消灭大量的卵和初孵幼虫。

4.化学防治:尽量选择在低龄幼虫期防治。此时虫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虫的抗药性相对较弱。防治时用45%丙溴辛硫磷(国光依它)1000倍液,或国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乐克(5.7%甲维盐)2000倍混合液,40%啶虫.毒(必治)1500-2000倍液喷杀幼虫,可连用1-2次,间隔7-10天。可轮换用药,以延缓抗性的产生。
防治药械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dfsfdsf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56665222566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