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桐梓县的特产方竹笋近日出现在江苏南京的菜市场,为何香脆的鲜笋在这个季节也能摆上市民的餐桌?
方竹产业是桐梓县的支柱产业,方竹林面积达101万亩,并成功助力这个国家深度贫困县脱贫“摘帽”。而这背后离不开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专家团的科技助力与支撑,助力桐梓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衔接。
从精准开方到产业规划
2005年,南林大竹类所组织专家团队赴黔北重镇、“红色圣地”遵义市产竹大县开展科技扶贫。10多年来,专家团助力遵义正安县、赤水市、桐梓县相继脱贫,让当地百姓在绿山包里“鼓腰包”。
每年不出正月,由南林大专家团组成的“农技拜年专家团”就会在赤水、桐梓、正安等方竹资源丰富的县乡忙活开来,给当地种竹大户和竹农们“手把手”地做造林技术培训。一年里,他们要往返当地10多次,指导的种植大户有180余家。
专家团在各个乡里都建起了示范林。农户们亲眼看到专家种的竹子不仅产笋期缩短了,亩产还能从75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他们还编制了通俗易懂的“竹事生产表”,竹农只需依计而行就可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专家团还分类培训人员,仅在桐梓县,就对当地领导、技术人员、竹农开展培训192期,培训人员万余人次。
2018年,专家团与桐梓县林业部门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建立起战略性合作关系,为桐梓产业发展把脉。方竹产业也被确立为桐梓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制定《方竹产业发展规划(2019-2030)》和《桐梓县方竹全产业链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出“山山有竹、四季产笋”发展目标,制定《桐梓县100万亩方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3年后,规划愿景变为现实。桐梓方竹产值由2016年的2.1亿元提高到6亿元,使桐梓由竹资源大县变成竹经济强县。
从产品升级到创出品牌
10多年前,桐梓县仅有方竹林43万亩。在反复研究当地环境和地貌后,专家团将方竹种植的最低海拔降低了100米,扩大了约38万亩方竹种植面积。此后,专家团开展技术攻关,先后攻破了制约竹苗规模化生产、竹林高效生态培育的技术瓶颈。如今,桐梓县绿波浩荡的百万亩竹林产出了5万吨方竹。
竹笋产量上去了,但农户只会把它做成笋干,增收空间有限。必须增加竹笋的附加值,打造出竹笋产业链。专家团给当地政府支招: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鼓励农民以土地资源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竹林,龙头企业投资造林并统购统销全县方竹笋。
此举很快在当地推广。
桐梓县桐之味食品加工有限公司是专家团重点打造的龙头企业之一。专家团首先解决了企业的竹笋保鲜技术,保证香脆鲜美的新鲜笋进入市场。目前,公司已建成水煮、速冻、烘干、即食等加工生产线12条,年加工能力3万余吨。
产业的终端是市场认可。怎么打通“最后一公里”?专家团做了两件大事:积极协助政府组织当地林业部门和企业到上海、浙江、福建等沿海发达地区招商引资,同时协助政府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家团还把方竹产业发展论坛、中国竹业学术大会搬到桐梓召开,邀请了全国竹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从事竹加工、竹旅游、竹文化的企业负责人等相聚桐梓,做大做靓“中国大娄山方竹之乡”名片,推动当地方竹笋进入全国百姓餐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目前,桐梓县有2.6万余农户因“竹”致富。农户竹收入由人均不到100元增加到3000多元,家庭年收入由1800元增加到1.7万多元。当地林下经济也风生水起,全县3万余竹农搞起了“林菌”“林药”和“林禽”,每年为竹农带来近亿元收入。
在桐梓,如何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专家团认为,换来了金山银山,还要守住绿水青山,要算好经济和生态两本账,让桐梓富起来、美起来。
桐梓地处高原,专家团结合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构建“上阔下林复合系统”,治理石漠化,指导当地百姓在石漠化或潜在石漠化山林上新造竹林。2016年-2020年,桐梓县在石漠化山林上造竹林16万亩,使当地森林覆盖率增加5%,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7%。目前,全县方竹林每年涵养水源2.84亿立方米,土质明显改善,土壤养分提高,多年未发生大旱和洪涝灾害,守住了“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
在南林大专家团的科技帮扶下,桐梓县百姓利用生态优势盘活了绿色经济,吸引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农民返乡就业创业。到2020年,当地从事方竹相关产业人数达20余万人,带动近500户贫困户发展笋用林。
推荐阅读:
云南威信县聘请董文渊教授为方竹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贵州桐梓:百万方竹绿了荒山富了民
林草局科技发展中心到四川宜宾调研方竹产业
浙江江山发现野生方竹 属于新竹类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