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管理

  江西鄱阳湖流域探索完善湿地生态补偿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戴林峰 日期:2020年01月14日 09:25

核心阅读
  为保护候鸟觅食休息而使自家农田遭受损失,农民利益怎么保护?为保护湿地退田还湖而使耕地面积减少,农民的利益怎么补偿?以往,在江西鄱阳湖湿地周边,因保护生态而“吃亏”的事可不少。
  近年来,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使得这一局面逐步扭转。粮食被鸟吃了,农民有补贴,村庄道路等基础设施有投入,转型发展有政策支持,保护生态不吃亏能受益的局面渐成常态。
  “听!嗒、嗒、嗒,这是白鹳;嘎、嘎、嘎,这是大雁,庄稼人也管它叫野鹅。”听声辨鸟,对于在鄱阳湖畔生活了几十年的唐安江来说,不是难事。但搁过去,鸟叫声更像是“拉警报”——它们又来糟蹋庄稼了。
  在江西鄱阳湖湿地,每年有数十万只候鸟越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有10种。目前,沿湖5公里范围内耕地面积达282万亩,人口约200万。人鸟争食一度是无解的矛盾。不过,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补偿等政策落地实施,人们对候鸟的态度也悄然改变。
  鸟吃了粮食,补偿款直接打进农民一卡通
  鸟能吃多少食?唐安江也没想到,因为鸟来吃食,他差点破了产。
  唐安江是江西省永修县的种粮大户,他悉心打理的600亩水稻距离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湖池岸线只有两三公里。2017年,稻子长势不错,眼看丰收在即,近万只大雁却密密麻麻地落入田中,把稻穗啄得七零八落。
  “嚯!一飞来就遮天蔽日,而且个个来头不小,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嘞!打不得、毒不得、捕不得,赶又赶不走。”唐安江说。他买了烟花爆竹在地里燃放,才吓跑部分大雁。唐安江扒拉着手指头算起了账:种一亩地,租金600元、买种子30元、雇工200元、购置农药肥料300元,成本少说也得1130元。当年的受灾面积达436亩,其中180亩绝收,损失超过20万元。
  “自己赔点钱就算了,问题是背了30万元贷款。”唐安江急得整宿睡不着觉,大半夜蹲在田埂上抽闷烟。了解到老唐的困难后,县乡两级主动为他争取了湿地生态补偿资金45344元。参与灾情核验的工作人员许松云告诉记者,这是依据基准金额,按照30%的最高上浮幅度为老唐申领的。老唐说,当时看到一卡通上补偿款入账,眼泪刷地就流了下来。
  解了老唐燃眉之急的,正是2014年起中央启动实施的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工作。
  “谁保护,谁受益,谁受损,补偿谁。绝不让农民因保护候鸟和湿地而致贫返贫。”江西省林业局湿地和草地管理处处长程淳姬介绍,江西省的永修县、庐山市及南昌市新建区被列为首批试点县。2018年12月,江西省林业局出台《江西省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管理办法》,明确当地政府将对鄱阳湖周边受损农户给予生态补偿。该项补偿主要用于对候鸟迁飞路线上的重要湿地因鸟类等野生动物保护造成损失而给予的补偿支出。补助范围包括鄱阳湖国家重要湿地周边15个县市区。
  据了解,湿地生态补偿主要采取受损农作物补偿和社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在湖区周边5公里范围内开展。其中,农作物受损补偿标准为80元/亩,根据受损状况可上下浮动30%。由县级林业部门和乡镇政府组成的工作组对灾情进行实地核验,并将受损农户、面积、补偿金额等信息进行公示,审定上报后,补偿款直接打入农民一卡通中。据统计,2014年到2018年,环鄱阳湖试点县累计补偿农作物受损耕地面积67.93万亩,受益家庭累计超过5万户。
  2019年,唐安江早早购买了农业保险,见越冬候鸟逐渐开始增多,便赶紧提前抢收。虽然候鸟仍“吃掉”了几万元粮食,但保险公司核灾后赔付了两万余元。此外,预计他还可获得湿地生态补偿1万余元,损失较之前相对轻一些。
  生态补偿款帮村里修了路,人居环境改善
  洪水一大片,枯水一条线——鄱阳湖是吞吐型的季节性湖泊,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却也极大制约了沿湖村民的交通出行。几年前,不少地方还没通公路,涨水时是完全与大陆隔绝的孤岛,枯水期才能勉强沿着湖滩坑坑洼洼的车辙进出。
  “位置偏、路不通,种出来的东西运不出去、卖不上价,鸟再把粮食给吃了,那就是雪上加霜。”永修县吴城镇丁山村干部熊林树回忆。而现在,总投资200万元的丁山村李家组道路硬化和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彻底改变了丁山村村民的出行状况。
  “以前路上拖泥带水,就没有一块平整的地,车子陷进泥里是常有的事,外面的车没有愿意往村里跑的。现在你瞧瞧,这路修得多好啊,还是有过水等级的,涨水了也不怕。”熊林树使劲地往路面踏了两下,响声结实。
  修路的钱从哪里来?也是源于生态补偿款。丁山村村民李烈珊是丁山村李家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会长,全程参与了该项目的监理审计,“这里面用到了中央湿地生态补偿款40万元、污水处理项目经费50万元,剩下110万元是地方配套的。”李烈珊指着路旁一块大理石碑对记者说。石碑上面刻着“湿地生态补偿试点项目”字样。
  据统计,江西试点湿地生态补偿以来,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资金1.37亿元,其中社区生态修复与环境整治项目利用的资金近1亿元,由基层社区结合自身需求进行申报,实施道路提升、改水改厕、环境绿化等社区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项目322个。
  这种生态补偿方式,也被称为“造血型”补偿。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李志萌介绍,学术界将生态补偿划分为“输血型”和“造血型”,前者具有调配使用灵活的优点,但却可能转化为消费性支出,不能从机制上实现“因保护生态资源而致富”。“造血型”补偿则运用“项目支持”的形式,将补偿资金转化为技术项目,与扶贫和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形成造血机能,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
  “路修通了,能挣钱的路子也越来越多。村民外出打工、发展产业,不少办起了养殖场、农家乐,没必要再去跟鸟较劲了。”熊林树说,随着村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村里掏鸟窝、撒农药、驱鸟护田现象越来越少。
  增加基础设施投入,支持当地转型发展
  “湖里发现一只白鹤,就给奖50元嘞!鸟越多,钱越多!”2019年12月11日,在鄱阳湖南矶湿地的“点鸟奖湖”活动现场,承包湖泊的养鱼户邱慈柏兴奋地说。从2013年开始,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在13个湖池试行“点鸟奖湖”活动,根据湖池内候鸟数量为渔民发放奖金,总金额达50万元。
  从“暴力赶鸟”到“蓄水留鸟”,从“要我护鸟”到“我要护鸟”,“以奖促护”的良性循环背后,是鄱阳湖湿地日益完善的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而更长远的生态补偿,也体现在对当地转型发展的支持上。
  曾经因保护生态而“吃亏”的永修县吴城镇,如今吃上“生态饭”。春赏花、夏看水、秋玩沙、冬观鸟——已成为吴城镇的旅游名片。2019年年初,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推动吴城国际候鸟小镇建设,丰富鄱阳湖生态旅游内涵,仅2019年投入资金就达2.66亿元。
  地处鄱阳湖西汊的吴城镇,境内湿地3.3万公顷,占全镇面积的89.6%。丰水期四面环水,宛若湖中仙岛,枯水期水落滩出,草洲一望无际。1988年,以吴城镇为中心,成立了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颁布,明确禁止一切严重影响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生产经营活动。退田还湖后,吴城镇人均耕地面积由退田还湖前的0.11公顷降至0.03公顷,人均减少73%。
  “既要算生态账,也得算经济账,不能让老百姓饿着肚子保护候鸟。”吴城镇党委副书记朱承富介绍,退田还湖后,吴城镇围绕候鸟名片和湿地资源加快转型,积极引导群众转产发展服务业。2013年,吴城镇首次举办了湿地观鸟节。2017年,举办了首届环鄱阳湖越野拉力赛,成立吴城生态旅游开发公司,加快基础设施建设。2018年,吴城镇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农民人均纯收入跃升至17788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一成左右,贫困发生率由13.8%下降至0.15%。
  “把经济发展起来,把产业做起来,帮助百姓转产转型,将人鸟争食转变为观鸟致富,这就是最有力度的湿地生态保护。”吴城镇镇长姚赟说。(记者 戴林峰)

推荐阅读:

江西:2700万元湿地生态补偿款为候鸟“保驾护航”

江西今年2700万元湿地生态补偿款到位

天津将建湿地生态补偿制度 自明年起试行

江西将实施重要湿地生态补偿试点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内容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dfsfdsf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56665222566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