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这其中,起于茫茫荒山的福建国有林场功不可没,60年间,国有林场以全省4.6%的林地培育出占全省8.3%的森林蓄积量,更持续成为爱林、造林、护林的典范和楷模。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国有林场的历史功能、体制机制、运营模式都不断经受着新的考验。如何与时俱进,成为国有林场不断要解决的新课题。
从“砍树经济”到多元经营,从打破“林场机关化、工人干部化”到改变“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困境,从承担种质资源科研到开展林业碳汇交易试点、从事森林旅游,国有林场见证了我省自我革新、自我突破、自我超越的壮志雄心和峥嵘岁月。
一将功成万骨枯。让我们观照我省国有林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追忆往昔岁月的同时,总结出更多的有益经验,寻觅到更多的解题思维,在继往开来的征程中传承满怀豪情,也为那些幕后英雄献上最恭敬的礼赞。
大暑时节,泰宁县杉城镇梅桥村,早春时新植的267亩树苗长势正好。
“这片采伐迹地,因缺乏资金,迟迟未恢复造林。”村支书李清林说,去年底,泰宁国有林场找到村里,提出场村合作造林的邀约,“村集体出林木采伐迹地,国有林场出资金、技术进行造林和经营管理,林木采伐时,经营利润按六四成分配”。
场村合作造林,是泰宁国有林场履行绿色担当的创新举措。截至目前,泰宁林场在全县已开展“场村合作”造林面积1200亩,预计2020年达2万亩。
即将迎来60周岁生日的泰宁林场,和大多数国有林场一样,在艰难中起步创业,在曲折中摸索前进,成为绿化国土的先锋、林木速生丰产的楷模、林业科技的典范。
走过一个甲子,它们依然坚守绿色初心。
劈山造林 播下万顷绿
“土改时就有几万亩无主荒山,加上这次林木入社时,又有3万多亩的荒山和幼林地由农业社划归国有林。该地农民没有进行过大面积造林,只在这两年内造了少数杉木林,但成活率不高,全靠天然萌芽。”
为迎接60周年场庆,泰宁国有林场场长助理卢远锦从县档案局找出这份泛黄的《泰宁城关林场建场方案》。方案完成于1958年2月4日。不久后,原省林业厅便批准该方案。同时获批的,还有邵武、宁化、长泰等七县的国营林场建设申请。
国有林场,起于渺渺茫茫的荒山之间。
“解放战争结束后,全国满目疮痍。”省国有林场管理局综合科科长陈良昌说,当时,全省仅有南平来舟、闽侯南屿两处小面积的教育团公有林场。
为推进国土绿化,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商品材,决策者提出以国营林场为龙头,大抓荒山造林绿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福建首先开办福州、泉州、南平、漳州林下等4个国营林场。
1957年,全省掀起大办林场的热潮。一支万余人的林业大军,挺近江河两岸、水库周边、风沙前线等生态脆弱区,吹响“大干三年,绿化荒山”的号角。
86岁的张影,是将乐国有林场的退休老场长。
1958年夏天,他从原福建林校毕业,分配到刚成立的将乐国营林场。和他一同到来的,还有部队转业干部、从南平劳动局招来的50多名工人、刚刚完成鹰厦铁路修建工程的铁路工人等百余人。
“建场初期,职工住进废弃的破庙、败散的牛栏,用茅草编成草甸子铺在屋顶,吃着竹筒饭配咸带鱼、什锦菜。”张影还记得彼时集体劳动的场景,“漫山遍野的茅草足有一人多高,一不留神就招来马蜂,惊扰毒蛇。工人们在山顶一字排开,从山顶边挖边往山下移动,从远处看去好像雁阵,蔚为壮观。”
从劈草、炼山、挖穴、整地到采种育苗、植树造林,张影和工友们攻下一个又一个山头。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泰宁林场的这支绿色兵团,在金溪两岸开展两次造林大会战,完成造林近5万亩。
60年间,国有林场的造绿之旅从未中断,以全省4.6%的林地培育出占全省8.3%的森林蓄积量。
苦悠悠 爱悠悠
荒山造绿,男人是主力军,“林海娘子军”同样当仁不让。
1962年,尤溪提出,当地山地多、劳力少,发展耕山队势在必行。翌年春,梅仙公社谢坑大队的妇女代表罗春娣,带领9名姐妹创建妇女耕山队。这支中国历史上首个妇女耕山队,在山头安营扎寨,集体劳动,统一伙食,由生产大队评工记分,年终决算分配,堪称“林海娘子军”。
此后,妇女耕山队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有林场的职工家属们,也纷纷组建女子耕山队,成为林场“编外军”。
1961年,为支援福建建设,孙桂香跟随父母,从山东郯城辗转落脚泰宁林场。1965年,她成为泰宁林场耕山队的第一批队员。
“男人干什么,女人也干什么。除育苗、造林、森林抚育等基本工作,还要负责木材装车等重体力工种。”71岁的孙桂香回忆说。
造林旺季时,女工们负责从苗圃取苗,每天每人要拔五六百株树苗。山上海拔高,土层结冰一两厘米厚,拔苗费时又费力。为不延误工期,女人们晚上就穿着蓑衣、盖着稻草,在苗圃边过夜。
建场初期,吃不饱饭是常事,孙桂香却与丈夫李景合因此结缘。
山东临沂人李景合,与孙桂香一家同批来到泰宁林场,当过营林工、护林员、食堂后厨。由于生活艰苦,与他同来的叔叔、姑丈,不久就当了逃兵。“一天就二两米,根本吃不饱。老李常常偷偷把剩饭送给我们家。”孙桂香说。
从抗美援朝战场归来后,浙江安吉人陈星槐成了鹰厦铁路的铁道兵,铁路完工后便带着妻子万景庭来到泰宁林场。
“一个公厕一个公厕找,一人一天要拉六七担粪便,从城关运到数公里之外的五里亭工区,根据粪便的质量与数量评工记分。”85岁的万景庭还记得,因顾不上吃饭,常常一边拖着粪便,一边吃馒头。
对那段峥嵘岁月,“林二代”们同样感触良多。
“小时候就住在半山上的元峰工区,杉木皮搭盖的屋顶,漏风漏雨。”51岁的陈水利在林场出生长大,“上小学时,天不亮就要出门,走五六公里山路,半路上饿得不行,就偷偷把家里准备的午饭吃掉一半。”但毕业后,他依然选择回到林场。
洋口国有林场的创始人之一——廖金荣,生前慨然挥就《林场老工人赞歌》:“背井离乡,来到林场。工棚简陋,统铺为床。山场陡险,大战开场。披荆斩棘,常年大干……绿了青山,银发鬓霜……”
英雄情怀造就丰碑
在位于顺昌县的洋口国有林场,有一座坟冢。每年清明节,林场职工雷打不动前来祭扫。各地林业科技工作者,也常慕名而来。
长眠于此的,正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岳武。1985年,时年50岁的陈岳武积劳成疾,与世长辞。按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被深埋于林场。
陈岳武与洋口林场结缘,始自1959年。
“上世纪50年代末,省里提出林业发展‘林场化、基地化、速生丰产化’规划,在全省建立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洋口林场副场长黄金华说。
就是这时,陈岳武带领科研团队与洋口林场合作开展了杉木第一代遗传改良研究,在全国首开先河。
“在福建的20多年里,陈教授足迹几乎踏遍林场每寸土地,白天深入种子园和试验林进行物候观测,晚上回到简陋的房间进行数据分析。”与洋口林场同龄的退休副场长林有乐说,1975年春,南山种子园母树开花期恰好在正月,为不错过最佳套袋授粉时节,陈岳武携家带口在林场过春节,正月初二便上山开展杂交制种。
上世纪80年代,由陈岳武在洋口林场主持的《杉木良种选育(第一代)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我国林业系统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陈岳武等专家的接续努力下,洋口林场的杉木育种事业从无到有,先后开展杉木第1代、第2代、第3代遗传改良研究与应用。按计划,2020年,洋口林场将启动全国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建设。
如今的洋口林场,被誉为“中国林木育种的发祥地”和“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享誉全国的“洋林”品牌种苗,成为广大林农的致富好帮手。
“我省国有林场建场至今,致力于全林业的科研试验和成果推广应用,获得300多项科技成果。”陈良昌说,全省有35个国有林场承担林木良种的选育和基地建设任务,收集保存着37个主要造林树种8000多份优良种质材料,累计生产良种42万公斤,推广造林2700万亩,按10%遗传增益计算,采伐时可以增产木材2700万立方米,增加直接经济效益110多亿元。
闽侯南屿林场开展多世代、多立地栽培和多功能林分应用研究,成果领跑全国;长泰岩溪等林场,攻破巨尾桉组培苗培育技术;将乐林场与北京林业大学联合开展林下种植模式、杉木诱变育种等研究……
推荐阅读:
河北丰宁千松坝林场:20年增绿百万亩筑京津绿色屏障
从造林护林到种苗培育——广西融安国有林场转型记
福建:“一场一景”,国有林场发放“生态福利”
福建:“一场一景”,国有林场发放“生态福利”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