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打上蛋蛋了!”已过不惑之年的陕北汉子张立强,高兴得像个刚刚得到期盼已久的玩具的孩童。
在一片手植松林里,一株三年前嫁接在樟子松上的红松结了果,有小拇指肚那么大。“以后毛乌素沙地里也能卖松子了。好事儿,我得接母亲过来看看。”张立强跳上车,一溜烟儿回家去了。
母亲:打下荒沙造林底子,牢牢地
有一个拿过所从事领域从县市级到国家甚至是世界级奖项的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张立强的母亲牛玉琴,与共和国同岁。她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绿化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防沙治沙英雄等20多个荣誉称号,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优秀林农奖。
“母亲获得的荣誉,我别说超过了,是想也不敢想的。”张立强说,“但是上一辈人的辛苦,为我们铺好了路,让我们可以更好地去种树。”
张立强的父亲张加旺是榆林市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的移民户。为了能在村里扎根,他寻思着必须做出一件让大家认可的大事来。
“那时候,父亲喜欢抱着收音机听新闻。有一段时间,他在广播里听到国家在推进三北防护林工程。我们村在毛乌素沙地南部边缘,是重点治理区。望着屋外的漫漫黄沙,他逐渐有了主意。”张立强说。
刚开始,由于政策不明确,张立强的父母是偷偷栽树治沙。等到1984年冬天,终于等来了治沙造林的好机会:靖边县决定将全县的荒山荒沙划拨到户,承包治理。1985年1月,夫妻二人承包了金鸡沙村北边的1万亩荒沙地。当年春天,牛玉琴变卖了所有家产,又借了4500元用于购买树苗,植树6600亩。但是第二年春天,因遭遇沙尘暴灾害,造林全部失败。
“就当时来说,家里要是不造林的话,养鸡养羊一年能赚5000元,到了1988年家里可能就有三四万元的存款,但造林后,家里反而欠下5000元的债。”张立强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牛玉琴跑到靖边县林业局向技术人员讨教造林治沙经验。1986年春天,牛玉琴全家用人背驴驮的方式运送树苗和生活物资,还雇请30多人,连续奋战20余天,栽植杨树、榆树及沙柳等树木近10万株,让承包的1万亩荒沙得到治理。
就这样,1万亩、2万亩、9万亩……直到现在的11万亩。其间,丈夫因病去世,牛玉琴扛起了植树造林的重任,在30多年中筹资860多万元带领家人与工人植树2800万棵,使当年的不毛之地变成了现在的人造绿洲。
儿子:接过母亲治沙事业,妥妥地
1994年,初中毕业的张立强进入原陕西省林业学校学习。“当时是市县领导出于为我母亲培养一个好帮手的初衷,推荐我去的省林校。”张立强说。
“母亲的事业我能接得住、接得好吗?”张立强觉得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不在于我自己能获得多少荣誉、取得多大成绩,而在于我能不能在治沙造林中干出一些不同于以前、属于我自己的东西。”
张立强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没多久,他就接到领导分配的任务:到金鸡沙村做一线技术指导员。
“以前条件有限,治沙种植的多是杨树和杂草,树种单一,对生物多样性不利,还会加重病虫害。我在所里看到治沙基地种植的樟子松长势非常好,就在村里推广,当然得先从自家林地开始。”张立强说。
母亲也同意了他优化林分的建议。他们购买了一批樟子松树苗准备种植,母子二人有了分歧。牛玉琴坚持,樟子松应该像杨树一样种植在流动沙丘的背风坡。可是,张立强很清楚地记得老师说过,“阳面的柏树,阴面的松,沟壑里面栽国槐。千年松树万年柏,不如我老槐歇一歇。”
这里常年西北风,沙丘的迎风面是阴面,按照老师的教导,松树喜阴,应该种在迎风坡。可是张立强又不敢当面顶撞母亲,反正沙漠那么大,就趁她不注意时把松树种在迎风坡,被发现的时候也没办法了。
“过了一年,一对比,母亲发现我种植的松树比她种的成活率高,长势好。我跟她讲了原因,之后她就按照我的方式种植了。”张立强说。
张立强在实践中钻研治沙育林技术,大胆提出乔、灌木和草本植物混合种植、根据地形条件种植不同树种的沙漠育林方法,极大提高了造林效率和质量。在育苗基地,他引进“太阳能光伏扬水及节水灌溉系统”,使苗圃幼苗的成活率达到92%;造林成活率达到90%。现在,苗圃规模已扩大至600亩,每年可出圃的樟子松等种苗达80万株。
孙子:多为治沙储备知识,稳稳地
在大兴安岭考察时,张立强看到那里的森林不仅木材卖得好,还有松子、榛子等附加的经济作物,他羡慕不已。
“母亲那代人完成了‘绿进沙退’,我们就得想办法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张立强说。
和全市大多数地方一样,樟子松、杨树以及一些沙生灌木是牛玉琴绿化11万亩黄沙地的主力树种,而树种单一和经济效益低下,甚至是全无经济效益的问题也存在。
“不同品种的松树,经济效益有很大差别。比如说,红松产出的木材价格就远超樟子松,松子也可以有不错的收益。”张立强说,榆林境内以百万亩计的樟子松林除了作为生态建设中的绿色宝库,也完全可以成为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绿色金库”。
2008年,张立强投入90多万元建立松树育苗基地;2009年,又投入了170多万元,种植文冠果树。然而,树苗相继死去,张立强靠其他生意积累的200多万元资金全部打了水漂。
“我没敢告诉母亲和妻子真正的经济损失,我怕他们不让我再种树了。”虽然心疼钱,可张立强从没想过放弃。
张立强开始小规模试验。他在家门口开辟了十几亩试验田,里面种植了油牡丹、皂角等十几种植物,仔细观察。
目前,张立强最成功的试验就是樟子松上嫁接红松等,嫁接成活率已经提高到97%以上。
“为什么一定要嫁接?因为樟子松的根系发达,适合沙漠种植。而且它的落叶产生的干物质比较多,可以让松散的沙土变成能种植耕作的土壤。”张立强说。
今年,嫁接的红松第一次结果。这意味着他的试验成功了,嫁接技术可以在村里大面积推广。“以前植树投入的钱,差不多是家里承包的200多亩耕地种植蔬菜的收入。相信不久以后,这片沙漠也会产生经济效益了。”
张立强的儿子张继功还在山西农业大学园林设计专业读大三。他建议父亲在治理好的沙地上种一些城市绿化用的景观林,也许会有不错的收益。
张继功的名字是爷爷取的,他和其他三个堂兄弟名字的第三个字连起来是“林业成功”。这既是爷爷的心愿,也是张继功的兴趣所在。
去年“十一”假期,父亲嫁接成功的一万棵榛子树结果了,为了挑选出优良基因,每一棵树上的果子都要摘下来装到袋子里称重量,观察质量。整个假期,张继功带着比他小十岁的妹妹和村里的两个老汉,硬是把这一万棵树给测量了个遍。张继功说:“这活儿不但干着不累,还越干越有趣,因为每棵树的情况都不一样。”
张继功说,他打算继续读研究生,“多学些知识,才能更好地治理沙漠”。
推荐阅读:
内蒙古:植绿不止 春山可望
三明泰宁:集中发力全域旅游 厚植绿色赢未来
河南信阳:全域同植绿 掩映山水城
河南鹤壁:全域植绿 成为廊道绿化名副其实的“主力军”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