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年轻游客喜爱打卡的“网红”景点层出不穷,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典园林的吸引力似有下降趋势。
所不同的是,作为扬州园林的代表,被誉为“晚清第一园”的扬州何园近年来兴起了“研学热”,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之路——今年清明小长假的第二天,接待游客达1.86万人,创造了法定假日入园游客纪录。4月13日入园游客1.2万人,创造了非法定假日周末单日入园游客纪录。
4月20日,何园对外开放60周年纪念活动在江苏扬州举行,同时启动了“何园杯”全国摄影采访大赛及短视频大赛。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在活动现场获悉了上述消息。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因水而兴,盐商遍布。“扬一益二”的繁荣催生园林的兴盛,清代时扬州曾有“园林甲天下”之誉,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如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等,这些都是来扬州的游客不得不去的地方。
何园,原名“寄啸山庄”,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湖北汉黄德道台兼江汉关监督何芷舠辞官归隐扬州,购得“片石山房”旧址扩建而成。著名的园林专家童隽在此专著《东南园墅》,提及何园为“扬州最大且最著名之私家园林,其规模以及营造技艺,堪与苏州园林媲美。”1959年,何园作为扬州首家私家园林对外开放,至今已60周年。
据何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徐亮向澎湃新闻介绍,在这60年里,何园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已由初次开放时的4千平方米,扩大到如今的14000平方米,何园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进一步得到彰显。
或许,在普通游客的固有思维中,一家古典园林对外开放成为一个景区,只是“被动式”的接待游客——有什么景观就给游客看什么景观。何园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算得上是“老牌园林”,是否还停留在“接待型”景区的层次?它又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何园6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文化内涵不断挖掘的进程。何园的假山奇绝苍古、复廊回环纵横、建筑中西合璧,造园技艺堪称一绝。我们在弘扬何园园林文化的同时,还不断挖掘何园的家训文化、石涛文化、旅游文化等,‘文化何园’已经成为扬州闪亮城市名片。”徐亮说。
作为分管景区营销条线的领导,何园管理处副主任华振云见证并参与了何园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历程。据华振云透露,过去何园更多的是强调如何保护好,在2003年左右,相关领导将“讲述好、利用好何园的历史文化”提上议程。10多年的时间里,从扬州籍籍无名的景区,一跃成为主流景区。摆脱完全依赖财政拨款的局面,实现园林保护与推广、文化挖掘等方面资金的自给自足,至2018年营收达2000多万元。
“我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华振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正如徐亮所述,主要做法是“挖掘何家的文物史料,打造何园特色文化”。
“景观是园林的外在,文化是园林的血脉,血脉通了,园子就活了。”华振云说,何园策划了“敞开何家门,迎接何家人”,将何家的后人请回来,把何家的文化讲出去,凸显出何园与其他园林的与众不同之处。
具体来说,首先是打响了“何家千金”的服务品牌。把何家女孩子的“美惠柔”气质集中在导游身上,对这些女导游进行形体训练、知识培训,对其穿着、形象进行精心设计,将园林“人格化”,通过“何家千金”之口传播何园的形象和特色。
其次,围绕“家文化”做服务、搞活动、设计研学产品。挖掘何氏家训,满足游客旅游体验的需求,开发出研学产品。“把何氏家训与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形成了扬州雕版印刷、竹简制作、线装书制作等7款研学产品。比如将何氏家训刻成雕版,让孩子们来体验如何拓片,让他们了解最早的印刷技艺,让其学有所得,学得有趣。”华振云说。
何园管理处党支部书记徐亮透露,何园打造以“何氏家训”为主题的研学游产品和文化创意产品,打破传统的门票经济,创造了新的运营模式,让何园焕发新的活力。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各大旅行社的青睐,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根据华振云的陈述,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按照发展规划,何园还将与周边其他景区连点成线,形成集盐商文化演艺、民宿、禅修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区,与扬州双东景区形成差异化发展,展现扬州古城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