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10月31日消息:“红树林里有会跳的鱼、会上树的螺、钳子一大一小的蟹……,希望你们放下成人的包袱,重新做一回孩子,发现红树林的趣味。”在近日开展的一场湿地考察学习活动中,海口松鼠学堂自然工作室的负责人高高如是介绍海口红树林湿地的魅力。
自10月25日荣获“国际湿地城市”以来,海口连日来掀起新一轮“湿地热”,当地政府、学校、民间机构等,纷纷举行湿地考察学习、湿地城市建设成果展、湿地知识科普等系列活动。
海南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联合国际旅游学院27日组织70多名师生,走进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口那央羊山湿地进行考察学习,让大学生们了解湿地的功能和重要性、湿地的历史沿革和传统,观察两种湿地的异同和人类使用湿地的情况等。红树林湿地里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羊山湿地的古泉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等,都吸引了年轻大学生们浓厚的兴趣。
“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研究、生态恢复、清理污染源等工作都做得不错。”带领此次学生考察的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客座教授王福义博士表示,2011年第一次来到东寨港时,养鸭、养猪、钓鱼、开农家乐的有很多,管理得不够好,现在管理得很不错,“湿地保护也为教育提供了方便,很有用。”
从26日开始,由当地官方机构和众多民间机构共同举办的“创建国际湿地城巿成果展暨劲草生物多样性嘉年华海口站”系列活动在海口相继登场,并将持续至30日。来自野生动植物保护领域的专家们以照片、视频、动画、故事会等方式分享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资源等,为市民游客展现了大自然及海口湿地的美。
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理事长兼总干事刘毅表示,希望利用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一批优秀机构,通过摄影展、故事分享的方式,让民众特别是小朋友们了解他们做的工作和面临的问题,了解海南乃至整个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是多么丰富和美丽,从而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保护它。
“一开始带着小朋友,带着家庭去了解自然状况,慢慢发现海口的湿地太棒了,资源非常丰富,同时也面临着很大威胁。”高高从2014年开始做松鼠学堂自然教育工作室,作为民间组织,把科学知识和专家的话“翻译”成民众能听懂的话,用有趣的形式让民众在玩的过程中感受和传播保育的重要性。
UNDP-GEF海南湿地保护体系项目宣教专家卢刚认为,松鼠学堂等众多民间环保力量的加入,媒体的宣传报道和监督,科研机构的介入等,都是推动湿地保护的有效举措。
海口湿地建设也有有待完善之处。“‘硬实力’做得不错,但从长远来看,还缺少一些‘软实力’。”王福义在考察东寨港后举例对记者说,东寨港的红树林博物馆做得很好,资料很丰富,但需要让更多市民来看,周末应该开放。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称,有滨海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等4个湿地类及11个湿地型,湿地率12.7%。海口市政府副秘书长吴大海表示,海口将继续严格保护现有自然湿地特征,科学提升人工湿地价值,努力恢复退化湿地功能,加快湿地公园建设,不断巩固和提升海口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成果,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
推荐阅读:
中国6城入选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哈尔滨获评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名单今天公布
海口将角逐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