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护管理

  推门见绿散步见绿 绿化满申城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裘颖琼 日期:2018年09月19日 11:04

中国园林网9月19日消息:40年前的上海,人口密集,绿在这座城市里,无疑是珍贵和稀罕的。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城市绿化建设从慢到快、从少到多,从“见缝插绿”到“规划建绿”。如今,漫步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小巷,处处绿意盎然,别具韵味。

有一组形象比喻的数据,一直为人津津乐道,上海人均公共绿地指数由1949年的“一双鞋”0.132平方米,到1993年的“一张报”1.15平方米,再至1998年的“一张床”2.96平方米。到了2017年,全市人均绿地面积已经达到8平方米。

增加城市“绿视率”的同时,优化植物配置,丰富组合形式等举措,让申城的绿化越来越有“看头”。

规划建绿,绿色大业有了“蓝图”

“我多少次想象着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早晨起来推开窗户,吮吸着绿色的清香,亲吻着绿色的芬芳,在姹紫嫣红、绿树葱郁当中,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去迎接人生的挑战……”1994年,带着这个绿梦,胡运骅出任市园林局局长。当时,上海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只比解放初增加了一个平方米多一点,全国城市排名几乎是末位,很多老同志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之前,上海的绿化是因地制宜见缝插绿。”说起这段历史,胡运骅语气里带着一份凝重,上海以前的绿化,为什么不可能大发展?因为过去是小园林建设的概念,一个围墙围起来,峰回路转、步移景异,纯观赏性创造。“上海的绿化建设如果再走老路,就没戏了。”他十分认同老局长程绪珂“生态园林”的概念和思路——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化发展,绿化主要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

于是,上任后的第一件事,胡运骅着手先抓规划。他和局里相关同志一起研究了伦敦、巴黎、纽约、东京、新加坡和莫斯科等特大城市的所有绿化配置,完成了《迈向21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研究》和《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城市绿化的系统研究》两大课题,并制定出新的绿化规划。

规划可用5个字来概括——环、楔、廊、园、林。环:在上海内环、外环和郊环的两侧或一侧造林。尤其是在外环线造外侧500米、内侧25米、全长98公里的林带,规划面积为6000多公顷。楔:在中心城规划8块楔形绿地,其中浦东5块,浦西3块。廊:在主干道两边建绿地,让绿色走廊成为往市中心输送新鲜空气的通道。园:在中心城区消除500米半径内公共绿地服务盲区,每区至少建一个10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地。林:在郊区大面积造林,这是全国首家从城乡一体化角度规划的林业建设。

休闲乐土,中心城区多了“绿肺”

20世纪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设驶入快车道,18层以上的高楼一盖就几千栋。水泥森林起来了,白天吸热,晚上放热,里面的空调都“扑扑扑”往外发热,市中心形成许多“热岛”。“一到夏天,上海市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胡运骅说,他们与气象局合作,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对上海的热岛效应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夏季市中心的气温要比郊区高3℃-4℃。温度升高了,又散不出去,就容易下暴雨,市中心就严重积水。

于是,一份《上海绿化和热岛效应的研究》由市园林局和气象局合作完成,一个“怎么通过绿化缓解热岛效应”的课题拿到了市政府常务会上,提出了建设延中绿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幸列席会议的胡运骅回忆道,“大家辩论很激烈,主要是为了资金问题。韩正副市长介绍了如何通过自来水公司的改革,将节约下来的一年8亿元补贴用于环境建设。然而,会上另一部分意见是:上海的钱少,下岗工人多,把建设延中绿地的钱用在发展实体企业上,就可解决几十万人的就业。最后,徐匡迪市长就拍板,延中绿地先搞一期,看看效果再说。”

大绿地建设序幕在延中绿地拉开,由加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主席文森特设计,他的设计理念是“蓝绿交响”,与上海的生态优先理念完全吻合。市园林局招募了最优秀的施工队伍,选择了最好的树,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把一期工程完成了。经气象局观察,绿地使热岛效应得到缓解,绿地周边地区白天降温0.6℃,晚上降温1℃以上,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消失的还有老城区中倒马桶、生煤球炉的现象,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延中绿地建成后,徐家汇、大宁、黄兴和虹桥路等一批大绿地紧随其后相继建成,如今中心城区已基本消除500米内公共绿地服务盲区的目标,一个个“大绿肺”不仅让空气更加清新,而且成为了人们的休闲乐土。

尽管日子过去快20年,在胡运骅的记忆里,有一个画面依然清晰,为了建造徐家汇绿地,大中华橡胶厂要爆破拆除。当时整个厂像蘑菇云一样炸掉了,就在爆炸声响起的时候,一旁的橡胶厂书记眼泪流了下来。“我问书记你怎么掉眼泪了,他说这是好事,能想得明白,这让我很感动,当时社会都是支持建绿的。”

品质提升,“春景秋色”添了风韵

在上海的绿多起来后,对质的要求就提上了议事日程,“春景秋色”的理念就这样应运而生。针对绿地景观的提升,2003年市领导专门提出了“城市绿化要为上海增绿添彩”的要求。为此,市绿化局提出了实施“春景秋色”示范工程的想法。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春景秋色”通俗地讲就是春天要看到开花植物,秋天要看到一些变色的色叶植物。

要实现“春景秋色”,就要有新优品种。为此,上海绿化人通过系列课题研究和实践,从国内外引种了大量适合上海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新优园林植物,并开展中试和产业化工作。当年,在春景布置上有两个亮点,一是在人民广场种下108棵胸径20公分左右的白玉兰;二是在闵行体育公园千米花道集中种植海棠、桃花和樱花。在秋色上,则是规模种植秋天变色的银杏、枫树等品种,如在四平路、人民大道形成观赏性银杏大道。

要做好“春景秋色”,则必须解决三个困难。相关技术人员说,一是品种选择,到底用哪些品种来展现和诠释“春景秋色”,科研人员通过不断筛选确定观赏价值较高、姿态效果较好的品种。二是防止南橘北枳,比如银杏叶在江苏变色效果很好,种到上海效果就不理想,后来发现是昼夜温差及温度水分的不同所致。三是养护,以色叶树种为例,如果养护水平低,秋风一刮,叶子就挂不住,等到要变色的时候就没有叶子了,那就产生不了色叶效果。

现在,国外城市在绿地和公园中的常见植物有两千多种,上海现有植物900多种,其中也有自己研发的新品,比如上海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东方杉,是南京林业大学教授叶忠培从墨西哥落羽杉和中国柳杉的杂交中培育出的一个品种。

如今,上海的春天,梅花、白玉兰、樱花、桃花、梨花、杜鹃……一波接着一波,频频刷屏;上海的秋天,银杏落叶如黄蝶飞舞,枫叶红得“枫”情万种,桂香沁人心脾。“春景秋色”,美得让人移步换景中不断按下快门。

长藤结瓜,环城绿带串起景点

冬去春来,上海的“绿”越来越多,满城绿色,申城犹如一幅浸染着生命之色的画卷。开车疾驰在外环线道路上,一团团、一簇簇盎然的绿光迎面扑来,涤荡着内心的风尘与疲倦。这道雅致的“绿光”,像一根“绿色项链”靓丽着城市容颜,又似一道“绿色屏障”护卫着城市环境。

23年前,以改善生态环境和限制城市无序扩张为初衷,上海市借鉴国外经验,开建城市和郊区间的柔性缓冲带——环城绿带,当初规划定下“带形绿地”与“块状绿地”相结合的布局形态,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长藤结瓜”。沿外环线道路的环状绿带为“藤”,沿途在用地条件较好的地方适度放宽,布置大型休憩绿地,即为“瓜”。

如今,蜿蜒的“绿藤”日渐粗壮,藤上的“瓜”也逐个敦实。如市民熟悉的滨江森林公园、顾村公园、闵行体育公园、文化公园、华夏公园、高东生态园、金海公园、申江路生态园都是“长藤”上有名的“大瓜”。绿带变彩带则是上海环城绿带的另一特色。沿环城绿带而行,滨江森林公园杜鹃似火,闵行体育公园有一个千米花道,徐汇滨江桂花飘香,顾村公园樱花烂漫……

经过多年的日常养护,环城绿带已经成为上海市民每年赏花观景的最佳去处。每年,闵行莘庄的梅花;浦东金海路的玉兰;宝山顾村的樱花、普陀红柳路的垂丝海棠、二月兰;浦东三林的黄山栾树;康桥生态园的墨西哥落羽杉,早已成为环城绿带的“明星”景点。

环城绿带的建设,经历了100米绿带一期、二期、400米绿带、生态专项等四个建设阶段,截至2017年底,已累计建成面积约3700公顷。至此,核心绿色屏障——98公里长的环城绿带已基本贯通。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上海的城市绿化水平,从“量”和“质”两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特别是近三年,上海每年新建绿地均超过1000万平方米。更让人可喜的是,推门看得见绿,散步走得近绿,休憩摸得着绿,市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这份“绿色大礼包”。


推荐阅读:

“山竹”吹倒万树:为何城市绿化抵抗不了台风

桥梁垂直绿化、三角梅扮靓天桥 “五化”让椰城绚丽多彩

京津冀及周边绿化工程或将受影响

嘉兴市出台意见加强公路路侧绿化排水管理工作

(来源:新民晚报)

相关内容
·源怡第十三届新优品种展示会启幕 2000多个花色的花卉品种同台比美2023-04-17
·源怡第十三届新优品种展示会开幕47个花坛盆栽花卉品种国内首发2023-04-17
·山西园林绿化产业互联网产业升级2022-10-21
·云南苗协召开会员大会 张京宏当选理事会会长2022-08-08
·四川泸州全面完成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2022-08-03
·深圳福田:立体绿化最高补贴30万元2022-08-02
·云南城乡绿化美化将培育5年生乡土树种苗木700万株2022-07-28
·山东造林绿化空间省级调查评估工作有序推进2022-07-27
·重庆召开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联席会议2022-07-25
·苏州农学院育成园林绿化专用朱顶红新品2022-07-22

版权所有:园林网 客服邮箱:Service@Yufdfsfdsfn.com 客户服务热线:400-65566652225666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