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7月14日消息: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既有锡林郭勒这样一望无垠的草地,也有科尔沁地区漫漫的沙地。草和沙可谓内蒙古浑然天成的资源。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北京乃至京津冀地区,内蒙古的草和沙在创新技术改良下帮助这些城市正常的运行着。
培育蒙草被APEC会议中心选用“这是一个种子的诺亚方舟,很多地区的植物种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2016年6月中旬记者来到了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蒙草抗旱公司,除了各种各样草类的标本外,这里还有按照地区分类的植物物种库。技术人员通过驯化草种,最终在生态修复、现代草原和种业科技的三条线上发展出一条草产业链。
记者了解到,针对京津冀地区缺水的情况,目前蒙草抗旱公司已经成立了京津冀乡土植物研究院,研究院从延绿方向、节水方向和耐盐碱方向对京津冀地区的植物进行采集研究。
目前已经收集节水宿根地被植物近300种、草坪草植物资源近200种。研究人员已经选出了在京津冀具有研究基础的15种野生品种,野生植物中选出栽培品种17种进行应用试验,基本取得成功。
大家最耳熟能详的APEC雁栖湖会议中心的绿化用草选用的就是内蒙古的草,另外南水北调工程京密引水渠团城湖调节池也引种了蒙草。
牵手北京园林局打造节水公园
何为节水型园林?蒙草抗旱公司的负责人介绍“雨水利用的最大化,水源消耗的最小化”正是节水园林的主要目标,在技术研究和植物配置上,都围绕这两个目标进行。
北京蒙草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核心,通过生态设施的设计应用,使园林绿地成为城市涵养雨水的首位容纳体,也让节水园林成为国家建设“海绵城市”的先锋。
记者了解到,今年 4 月 由北京蒙草与北京市园林局共同编制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绿地节水技术规范》(DB11/T 1297-2015)正式实施。规范中提到“节水植物配置”和“北京地区 122 种园林植物的耐旱能力评价”。这也是目前唯一的绿地节水技术规范,为节水园林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记者了解到,北京正在施工建设中的东郊森林公园就是采取了节水公园的技术,运用了多个层面的节水技术,包括土壤改良、节水地形、乡土植物的配植等。
建生态砂产业助北京雨季排水
从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一路向东,进入通辽后草原变成沙地,通辽市奈曼旗的硅砂储量300亿吨,全旗有用沙企业38家,年用沙50万吨以上,创产值20亿元。制砖、制瓶、作高精密铸造模具、作水泥辅料和油田压裂剂,沙子已经成了工业宝贝。
在通辽市奈曼旗白音他拉园区,北京投资建设的仁创砂产业公司就坐落于此。目前这个项目已经完成投资41.9亿元。在园区内的展厅里,各种各样由沙子演变而来的产品琳琅满目,用沙子为原材料制作成的肥皂盒吸水效果极强。记者实验往肥皂盒里倒水,盒里的水很快被吸干。
这样的技术还被运用到城市建设的地砖当中,技术人员利用沙子的吸水能力,加工之后将其变为工业砂,制成可吸水的地砖,赶上雨季,可以快速吸走地面的积水,有利于夏季排水。这样的地砖实际上就在北京的中关村、奥体公园都有应用。
除了在建筑方面的应用,近年来,奈曼旗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推广新技术等措施,在沙地上开发设施农业、种植水稻、西瓜等农作物,沙地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00万亩,在北京也可以通过网络来购买奈曼沙地里养出来的水稻和西瓜。
无论是蒙草的发展还是奈曼的砂产业,都是资金、技术和资源结合的产物。北京和内蒙古的合作也是将资金、技术和资源融会贯通,未来诸如蒙草、蒙沙这样的资源也还有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来源:法制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