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来宾、学者齐聚一堂
中国园林网9月12日消息:9月9日,北京圆明园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主办的“中法18世纪皇家园林保护发展研究会”在古老的法国国家图书馆黎塞留馆区成功举办。现场来宾和学者有幸目睹了绝少对外展出的存世孤本——《圆明园四十景图》的真容。法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布吕克曼、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隋振江、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白杰、欧洲时报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等嘉宾出席了论坛。在论坛开幕式上,布吕克曼和张晓贝分别致辞。
布吕克曼:利用数码技术实现共享
法国国家图书馆是世界屈指可数的大型图书馆之一,它是由皇家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历史可上溯至14世纪查理五世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
法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布吕克曼女士在致辞中介绍说,“法国国图保藏约15万册中国资料,其中包括很多18世纪园林资料。几个世纪以来,法国国图一直重视对资料的收集,尤其是路易十六的文化大臣非常喜爱中国文化,因此收集了很多中国资料及版画。”
她还介绍说,“法国国家图书馆很重视对保藏资料的数码化开发,并在1998年参加了法国吉美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其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三方合作项目,参与敦煌文化的数码化开发。此外,还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签署合同,对17世纪至二战期间的欧洲汉学资料进行数码化开发并在双方的官网上展示。”
布吕克曼表示,“我们希望与中国的文化、科研等单位合作,通过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建立起中法文化交流的桥梁。”
张晓贝:温故知新、携手合作
欧洲时报传媒集团总裁张晓贝在论坛开幕式上强调了圆明园对中国的重要性。他表示,“谈论中国皇家园林,必要论到北京圆明园。当年清政府集四海之力,累九州之财,历百五十载,方臻大成。号称:天下文明菁华,大汇于此。更体现了中国皇家园林所达到的最高艺术美学境界。圆明园之精美绝伦,气势恢宏,若保存到21世纪的今天,也堪称鬼斧神工、人间胜景。”
他还说,“圆明园的烟尘百年已成为我们国人心中永远的痛惜。154年前,它惨遭英法联军大肆劫掠,最后更在劫掠后点燃的熊熊烈火中毁于一旦,定格成为今天的废墟遗址。它不仅具有独特东方建筑艺术审美价值和融贯古今的文化内涵,更因其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繁荣走向没落,从强盛走向衰败的历程,承载了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晓贝还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本次论坛清楚表明,只要我们坦诚面对历史,无论当年发生的事情多么悲惨、荒谬、黑暗和无耻,历史的篇章已经翻了过去,两国关系在继续发展。我们温故知新,和而达道,东西方文明应该携手合作,共建和平、和谐、自由、美好的新世界”。
学者议题专而精
本次论坛的学者阵容非常强大,包括北京圆明园研究会筹委会会长及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法国著名作家贝尔纳·布里赛、枫丹白露宫文物馆藏部部长文森特·多荷葛、法国华夏建筑研究学会主席邱治平、法国独立研究院约翰·芬雷、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付清远、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岳升阳、中国建筑学会学术咨询部主任邵华玉等。
本次研讨会所涉及的题目专而精,其中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中法两国学者界首次进行交流。包括郭黛姮的“中国皇家园林与帝王审美理想”、布里赛的“欧洲人失业中的中国皇家园林”、多荷葛的“意大利风格对欧洲宫殿的影响”、付清远的“别具一格的皇家园林”、罗菊春的“北京皇家园林的树种选择与配置——以颐和园和圆明园为例”、邱治平的“丝图版画:圆明园四十景图的显示”、岳升阳的“永定河故道与圆明园”、芬雷的“圆明园景观名称中的政治意义”、邵华玉的“简谈中国古典园林特色”。
十八世纪,园林文化为中国和欧洲架起交流的桥梁,“中国风”风靡欧洲,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园林文化和整个社会,而欧洲风格也出现在了中国皇家园林中,并逐步影响到民间。
本次论坛旨在展示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中国皇家园林研究成果,获取欧洲园林遗址保护的先进经验,搭建国际学术合作交流平台,为“圆明园学”的国际传播奠定基础。
通过本次论坛,中国和欧洲在园林研究方面有深刻造诣的学者汇聚一堂,从文化交流的视角审视了十八世纪的中国园林,重新为东方和西方架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
本次研究会由北京圆明园研究会筹备委员会主办,清华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北京清城睿现数字科技研究院、上海远东出版社承办。欧洲时报社为本次研讨会提供媒体支持。
推荐阅读:
圆明园:废墟掩埋不了的皇家园林巅峰之作
河北承德:皇家园林的时代掠影
北京:健身绿道串起“皇家园林” 市民可边赏景边健身
中国皇家园林盛世景观将在全球巡回展出
(来源:欧洲时报)